您当前的位置 :三板富> 关注 > 正文
每日快讯!广州正式印发《广州市氢能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1-2030年)》
2022-09-21 15:51:58 来源:证券时报网 编辑:news2020

广州市发改委正式印发《广州市氢能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1-2030年)》:综合考虑广州市内主要交通干线、连接外部交通走廊、物流及环卫中心布局等运输线路需求,因地制宜,并适度超前制定全市氢能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确定基础设施建设选址。“十四五”阶段(2021-2025年)规划目标为:新建制氢站1座,累计建成制氢站3座以上;累计建成加氢站50座以上;开展1-2座制氢加氢合建站建设,1-2座储氢站(或依托制氢站、制氢加氢合建站、加氢站统筹考虑储氢)有关工作。形成3.5万公斤/天(1.3万吨/年)燃料电池用氢气制氢能力,形成不低于4.0万公斤/天加氢能力(1.5万吨/年),可以满足6000辆以上氢燃料电池车运行用氢需求。

相关报道

氢能商业化“前夜”:政策利好加持 投资热潮涌动


(资料图片)

多地密集出台政策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9月1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积极发展氢能产业链,重点打造南方氢能枢纽。到2025年,力争光伏发电、风电装机规模分别达120万千瓦、16万千瓦,建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加氢站。除了广州之外,上海、河南等地也发文规划氢能产业布局。

金联创氢能研究员曹波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氢能发展主要处于政策导入期。在他看来,氢能距离商业化应用仍需10年左右的时间。

政策持续加码

“双碳”背景下,氢能频频迎来政策利好。

根据河南省发改委印发的《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郑汴洛濮氢走廊规划建设工作方案》,到2025年,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推广示范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力争突破5000辆。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其中要求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吨~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吨~200万吨/年。

在政策持续加码下,国内掀起了一轮投资氢能产业热潮。进入2022年以来,中石油、中石化、国电投等多家央企纷纷加速布局氢能产业。

9月16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与善水集团举行绿氢供港(氢能交通)战略合作协议“云上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以氢能交通为起点,把握氢能产业发展机遇,共同推动香港绿氢供应与零碳交通示范及产业合作,以“绿氢供应解决方案 应用场景 项目投资”为合作模式,强强联合,携手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挖掘全球氢能项目投资机会。

9月6日晚间,东华能源(002221.SZ)发布公告称,其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有效期10年。双方未来5年内预计投资超千亿元共同打造零碳产业园,共同按照绿色能源重塑石化产业升级路径,助力园区内的氢能产业具备世界级核心竞争力。

中核集团与东华能源还将联合成立氢能联盟,设立氢能研究院、中试装置、主攻绿氢制备环节中的热化学制氢技术路线,并研发氢气的固态储存材料和装备。

曹波表示,将绿氢引入到工业领域,是能源结构转型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双碳”目标,且符合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在曹波看来,通过向合成气中补充足量绿氢,将大幅减少煤化工生产中的碳排放。此路径是化工企业用氢能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探索实践,并具备经济性和可行性。

全产业链仍在探索布局

不过,曹波表示,氢能距离商业化应用仍需10年左右的时间。首先,在于当前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高,与灰氢尚不具备经济性。其次,当前储运仍以高压气氢为主,运费高昂且运量少。最后,下游新增应用场景较少,新增用量不大。

此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景春梅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十四五”期间还是要以突破技术创新、健全产业链为主,大规模发展或者商业化,可能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

对此,曹波分析认为,目前的状况是全产业链仍在布局、建设、探索阶段。上游制氢项目多以布局、示范为主,尤以央企国企、有实力的民营能源企业布局可再生能源氢能项目,总体呈增长态势,截至目前已达70个左右。基础设施(加氢站、输氢管道)仍在规划建设、科研验证阶段,目前我国加氢站达270座,纯氢管道100km左右,天然气掺氢仍在科研验证阶段。下游应用领域,当前主要集中在重载交通领域,但交通领域的用氢量占总体用氢量的比重较小,在化工领域处于示范应用阶段,应用在钢铁冶金领域处于科研探索阶段。

曹波预测,氢能未来存在10年左右的平台期,用于政策消化以及全产业链的布局发展,总体用量维持3500万~3800万吨左右,现有灰氢仍用于合成氨、甲醇等化工产品,工业副产氢及新增绿氢用于交通运输领域。2030~2050年,随着制氢成本和储运成本的降低、基础设施的完善、工艺效率的提高,绿氢将具备市场经济性,应用于化工、氢冶金、储能、天然气等掺氢领域,成为传统化石能源的竞争产品,终端能源消费比例明显提升,总体用量将达到8000万~10000万吨。(来源:中国经营网)

标签: 基础设施 可再生能源 发展规划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或电头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的稿件,均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并保留"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的电头。

最新热点

精彩推送

 

Copyright © 1999-2020 www.3bf.cc All Rights Reserved 
三板富投资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0036824号-16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