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板富> 关注 > 正文
天天热点!跟拍麻醉医生的一天:无影灯下的“魔术师”,掌控患者醒与睡
2023-03-30 19:22:41 来源:新京报 编辑:news2020

在医学界流行着一句话:“手术能治病,麻醉科保命,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每一台手术的顺利完成,不仅需要外科医生,也离不开默默守护、保驾护航的人——麻醉医师。手术期间,麻醉医师让患者无痛的同时,始终护佑着患者的生命。手术之外,麻醉医师在舒适化医疗、镇痛、抢救等多个治疗场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月27日-4月2日是“2023年中国麻醉周”。3月28日,新京报记者走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手术室,探秘无影灯下的“魔术师”,揭开这群无名英雄的神秘面纱,了解他们如何通过掌控患者的一睡一醒,护佑生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冯艺说,如果能按照计划睡和醒,那就是值得高兴的事儿。


(资料图)

手术室里的“魔术师”,掌控患者“一睡一醒”

3月28日早晨7点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诊楼中心手术室内已是一片繁忙:各种金属器械的碰撞声、规律而有节奏的监护仪器提示声、医护人员轻声细语的交流声……这一天,在30间手术室里,将开展140余台手术,麻醉医师繁忙的一天又开始了。

手术麻醉是麻醉医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每年约5.4万例麻醉中,有4.2万例在手术室内进行,还有1.2万例无痛内镜,1400例为分娩镇痛。

“我挺喜欢在手术室的,每天见到不同的病人,即便是同一类手术的不同病人,表现也会不一样,麻醉医师就像变魔术一样,让病人该睡的时候睡,该醒的时候醒。如果能按照计划睡和醒,那就是值得高兴的事儿。不是所有时候都能按照计划醒,虽然意外发生率很低,也还是会发生。另外,这不是简单地一睡一醒,因为我们要保证患者带着无痛的伤口醒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冯艺表示,麻醉学是一个严谨且高危的学科,麻醉医师要处理患者的高危状态,当患者术中发生意外时,需要在三五分钟内快速作出判断;使用的毒麻类药物也属于高危品,被严格管控,用不好是毒药,用得好才是麻药。麻醉医师的工作非常累,精神总是要保持高度紧张,但也很有趣。

喜欢做饭的冯艺,用做菜打了个比喻:每个麻醉医师进入手术室后,都会准备好一个“菜盘”,“菜盘”里摆满各种麻醉药和急救药,就像是做菜前要准备的各种食材,什么时候切菜、什么时候淘米、用什么厨具等,都有步骤和节奏。如何用好这一盘药,也需要麻醉医师用心,并找到节奏。

“滴、滴、滴、滴……”一间手术室里,心电监护仪的声音平稳地响起,身着绿衣的手术室医护人员开始忙碌起来,当天这间手术室里将进行的第一台手术是肺叶切除手术。手术开始前,麻醉医师早已就位,监护仪、麻醉机、输液泵、麻醉医师工作站启动,所有麻醉药、抢救药准备就绪,患者的情况,麻醉医师也已了然于心。当麻醉药被缓缓注入患者体内,气道插管开始了。这是一项技术活,在哪个环节左拧,哪个环节右拧,什么时候插到位,麻醉医师心里都要有数,而且要保证较硬的长管顺利插入气道、患者无痛的同时,避免气道损伤。

手术开始前,一条绿色的帘布隔在手术台与麻醉医师工作区域之间,在接下来的手术中,麻醉医师将眼观六路,紧盯每一台监护仪器上的各种生命体征指标,与外科医生携手完成这一场手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潘芳表示,手术期间,每一个与麻醉相关的细节都不能放过。

“见不到日光的人”,时刻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早晨7点半,是白班麻醉医师上班的时间,大家往往都会更早一些赶到医院。从进入中心手术室,换上绿色手术服的那一刻开始,麻醉医师便开启一天的工作,等到下班走出医院那一刻,大多已是披星戴月。麻醉医师们自嘲,他们是一群“见不到日光的人”。

手术开始前,很多工作需要麻醉医师完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潘芳表示,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决定能否手术及制定麻醉方案的前提,麻醉医师需要提前一天了解患者的情况,包括查看病例、化验单等,到病房与患者沟通,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麻醉,并制定麻醉方案。这项工作,是在结束一天的手术麻醉工作之后回到病房,在患者的病床前完成。手术当日还要开早会讨论病例,尤其是针对危重症病例、罕见病例的讨论。

进入手术室后,术前也有大量的麻醉准备工作,包括准备麻醉药品和抢救药品、药物输注泵、监护仪器、信息系统等。从麻醉药输入患者身体那一刻开始,监测生命指标成为麻醉医师最重要的工作。

“小姜注意一下血压,别老关注单子,如果血压低了要提一下。小杨帮助盯着血压,我怎么老觉得血压有点偏低了。”作为经验丰富的麻醉主任医师,潘芳这一天负责指导两间手术室一线麻醉医师的工作,监护仪上任何指标及声音的细微变化,都能引起她的快速反应,这已经成为刻进骨子里的条件反射。潘芳口中的“小姜”来自重症监护室,轮转到麻醉科进行学习培训;小杨则是新来的访问学者,很快也将成为一线麻醉医师。

“我们要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麻药给得合不合适,深度够不够,因为每个患者对麻醉的反应是有个体差异的。”潘芳表示,手术期间,麻醉医师不得离开,每一个与麻醉相关的细节都不能放过,因为患者的个体化差异、手术操作的个体化差异、患者病情变化等方面,都需要麻醉医师随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而此时,已经进入深度麻醉状态的患者并不知道,身旁有这样一位医师,在护佑着自己的生命。

“平常睡觉打呼噜吗?厉不厉害?喝酒吗?最后一顿饭什么时候吃的?”在另一间手术室,冯艺在麻醉诱导前,照例与患者进行着简单交流。虽然此前已经掌握患者的信息,这次交流却有意外收获:这名71岁的患者突然提到,自己有单侧鼻息肉,而此之前他并未透露。“你用鼻子喘气还是用嘴?”当听到患者说“用嘴”时,冯艺心里咯噔一下。在接下来的麻醉诱导插管过程中,冯艺一直在观察和尝试,确定方案无误后才放下心来。“我们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看似很安静,其实脑子一直在转,下一步该干什么,这个患者如果要有事儿我该怎么处理等。”

麻醉医师手中不仅有麻醉药,更有各种抢救药。

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变成身兼数职的“八爪鱼”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和医学理念的发展,麻醉医师的工作不仅为患者的手术安全保驾护航,也在分娩镇痛、无痛内镜、癌痛诊疗、麻醉重症监护、术后镇痛、体外循环、治疗失眠等多个方面不断拓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成为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

大众对麻醉医师的认识,不是在手术室,而是在做无痛分娩、无痛胃肠镜、术后镇痛的时候。冯艺表示,手术室内的麻醉,让患者虽然亲身经历,却因为“睡着”而不知道麻醉医师在这期间到底为自己做了什么,而无痛分娩、无痛胃肠镜、术后镇痛等需求的患者则处于清醒状态,能够感受到麻醉医师的操作为他们带来的舒适化医疗。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然分娩的孕妇中,有70%选择了无痛分娩。麻醉科专门派出一个小组在产房手术室中负责剖宫产麻醉及分娩镇痛,包括两名麻醉医师和一名护士。每天约需开展五六例分娩镇痛和四五例剖宫产。

“我们现在就像八爪鱼,好多爪子,每个地方都需要触碰的那种感觉。舒适医疗现在提得比较多,麻醉医师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压力也挺大。”潘芳坦言。

冯艺将麻醉过程比喻成“开飞机”,当完成麻醉诱导,就像飞机平稳起飞,进入平飞阶段。外科医生在大部分时间扮演着“机长”的角色,而麻醉医师扮演的是“副机长”,要面对各种仪器,不断调整用药情况。有时,外科医生和麻醉医师扮演的角色也会互换。比如,当术中发生肺栓塞等突发事件时,外科医生手术台上维护患者的伤口,麻醉医师掌舵成为“机长”负责抢救。又比如,在器官移植手术中,当患者自身器官被切除,新器官未移植入体内时,存在“无肝期”“无肾期”“无肺期”等,麻醉医师就会接手“机长”角色,维持住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飞行”的平稳。

“麻醉学是推动外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因为有麻醉医师的存在,外科医生的手术越做越胆大,切肿瘤、切骨头,甚至器官移植,要求越来越高,又反过来推动麻醉学的发展。”冯艺说。

在手术室内,一线麻醉医师有喝水、上厕所、吃饭等需求时,只能由其他同事短暂接替,快速解决后再回到岗位。“他们去喝水、上厕所都是匆匆忙忙的,瞬间就跑回来了。”在潘芳眼里,年轻的一线的年轻麻醉医师都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在门诊,他们要为非住院患者进行麻醉评估。“每天麻醉评估门诊量大约100多人次,非常辛苦,上午的号看到一点了还有患者来加号,下午工作又要开始了。”潘芳说道。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麻醉医师平均工作时长是10个小时。

麻醉医师供需矛盾很大,8小时工作制是奢望

今年中国麻醉周科普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麻醉医师约有10.5万人,麻醉医师总量稳步增长并居于全球第一位。在这一场根本改善广大患者就医体验的医学变革中,麻醉学科正在实现从配合、辅助向全面参与过渡,成为“围术期医学”的核心角色。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指出,麻醉医师仍处于紧缺状态,做手术之外的麻醉镇痛如无痛胃肠镜,往往要预约很长时间,供需矛盾很大,希望通过宣传吸引更多的医学生选择麻醉专业。

“我觉得麻醉医师的缺口至少有10万人,随着对麻醉学科的宣传和教育以及医院的重视,今年选择麻醉学科的医学生多起来了。”冯艺介绍,一名合格的麻醉医师,需要经过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再加上2-3年的专科医师培训,通过考试才能做主治医师。要想从一线麻醉医师做到二线麻醉医师,则需要经历更多、更复杂的手术麻醉,如心脏手术麻醉等,去过医院各个站点,处理过各类患者后,才能成为值班的二线麻醉医师。

为应对现有的供需矛盾,麻醉医师不得不连轴转。“我们的麻醉医师平均工作时长是10个小时,我的工作时长是12个小时,8小时工作制是奢望。长时间工作太危险了,不管是对麻醉医师自身还是患者,并不安全。”为此,冯艺强制要求科室的麻醉医师必须到点轮班,每到下午三点半就换另一班麻醉医师进入手术室。从手术室出来的麻醉医师并没有下班,他们还要去病房和患者沟通,为第二天的手术麻醉作准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在编麻醉医师84人、麻醉护士40人,另有近40名规培生、10余名进修大夫,每天要配合完成约300例次的麻醉,24小时轮班制。工作虽然辛苦,但转岗的却非常少。“累是累,但心情愉悦,每天坐在手术室,像看大片一样,还能和医生聊一聊,在不同的进程时做‘不同的菜’,验证每一天的工作做得如何,这个职业神秘的同时是有成就感的。”当问及为何这么累还愿意当一名麻醉医师时,冯艺如是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中有2/3为女性,成为麻醉医师是因为她们喜欢外科,于是选择了离外科最近的一个科室——麻醉科。“我们这儿大部分女孩非常泼辣,急急火火的,在班里学习非常好,干事也非常麻利。她们来麻醉科实习、听过讲课,了解我们的整个过程,才最终选择了麻醉科,麻醉医师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也有它的职业吸引力,不会轻易转岗。”冯艺表示,科室也会想尽办法,包括做团建让大家放松,带薪年假尽量休够、保证喂奶班时间、按时轮班等。

外科医生眼中的麻醉医师

一台手术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团队的战斗。麻醉医师跟我们的关系绝对是同一个战壕里的同胞兄弟,麻醉医师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手术的进度,以及患者的术后体验。手术中患者的血压、心率、出血、麻醉效果都是靠麻醉医师把握。和外科医生经常配合的麻醉医师,了解手术经过、外科医生的手术习惯,甚至能在一些关键环节起到指导作用。这就是为何一些技术很高的外科医生会指定麻醉医师跟台的原因。

对于年轻医生而言,年资高的麻醉医师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尤其做大手术的时候,他能把患者的心率、血压控制得很平稳,外科医生手术过程中才会踏实。我们做手术时,患者可能发生隐匿的渗血,外科医生注意不到,麻醉医师能够通过监测的数据变化提前发现,及时提醒外科医生进行调整。可能一句话的提醒会让整个手术进程加速,也给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 张韬

任何高水平的外科手术都离不开麻醉的支持,麻醉科与外科就像一对亲兄弟,在亲密合作、协同作战的过程中,更好地推动学科发展,更多地为患者服务。麻醉学科与外科协作体系的构建,促使气道管理、疼痛治疗、妇产科麻醉、神经阻滞、心脏血管外科麻醉等多个方面开通了高速发展的通道。相信有麻醉学科的加持,外科发展会进入更为广阔的赛道。

当下,麻醉学科还扮演着多重角色,是推动“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是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是协调多学科关系的中心学科。麻醉学科已成为保障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主任医师 林国乐

麻醉医师说麻醉

麻醉医师,无影灯下的“魔术师”,他们披荆斩棘,为患者保驾护航。正值中国麻醉周,向可敬可爱的麻醉医师们致敬!

手术麻醉的风险无异于刀尖上跳舞,而我们麻醉医师正是那群刀尖上的舞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医师 姜华

麻醉就是伴随人类对外科手术的恐惧和痛苦并为减轻这份恐惧和痛苦而诞生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医师 许军军

麻醉是患者舒适化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其中充满了风险与挑战,但通过我们的专业技能和守护,尽最大努力为患者带来安全和舒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医师 韩侨宇

麻醉医师是一群幕后英雄,总是默默无闻地站好每一班岗,全心全意地为患者保驾护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医师 孙雨薇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王颖 摄影报道

校对 卢茜

标签: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或电头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的稿件,均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并保留"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的电头。

最新热点

精彩推送

 

Copyright © 1999-2020 www.3bf.cc All Rights Reserved 
三板富投资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0036824号-16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